黄梁梦2227406
刷短视频时看到延边小哥用朝鲜语留言,韩国网友秒回“这拼写怎么怪怪的”,我当场愣住:原来我们以为的“同一种文字”早偷偷分叉了。
朝鲜族课本里学的叫朝鲜文,韩国人手上的叫韩文,表面都是圈圈杠杠,细节全在打架。
延边老师教的是“려”要写成两笔,首尔输入法直接打成“여”。
延边人写“노란색”,韩国人会皱眉:不是“노란빛”吗?
颜色词都能吵起来。
我去年去珲春吃冷面,老板娘给韩国游客写菜单,写完自己嘀咕:他们看得懂吗?
果然,韩国人指着“닭강정”问这是炸鸡还是年糕。
老板娘只好换汉字,结果更懵——朝鲜族早不用汉字了,韩国人却还在身份证上留着。
语言像河流,分叉那天没人敲锣。
朝鲜族这边几十年跟着中国节奏,新词全按汉语拼音转,比如“高铁”直接音译成“고티”;韩国自己造词,写成“KTX”。
两边年轻人第一次视频通话,互相以为对方在说方言,其实是词汇库已经隔了一条江。
最尴尬的是输入法。
延边大学生用中国键盘打朝鲜文,符号位置跟韩国键盘完全反着。
想打个问好,韩国键盘要按shift,延边键盘直接敲就行。
一次跨国群聊里,韩国朋友连发三个感叹号,延边同学回了个“?”——其实是打错了,气氛瞬间结冰。
说到底,文字只是壳,真正变的是生活。
朝鲜族天天混着中文、东北话、朝鲜话,韩国人被英语、网络缩写包围。
同一张字母表,装着两个宇宙。
能看懂七成,剩下三成靠猜,猜错了就笑场,笑完继续聊。
分叉不可怕,可怕的是假装没分叉。承认差异,反而能好好说话。
